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陽光下



幾天的聖誕節假期天氣寒冷,早上的公園除了平常晨運的公公婆婆外,燦爛的陽光吸引更多的長者出外活動享受那暖暖的感覺,曬曬太陽不但驅走寒意也可暫時舒緩一下骨骼的痠痛,長者當中有些叔叔伯伯享愛坐在公園的長椅靜靜地閱讀,他們汲取知識,同時,忘了陽光直照在報章和書本的反射光線,長期會造成眼疾的病症。我認識的一位長者就是對病症誤作是年老的機能退化,結果延誤了及時治療的時間。

每逢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家對面大廈的牆壁把陽光反射過來,起初我覺得這還不錯,反射令屋內光線充足一點。那一次放長假在家,下午閒坐在窗邊看書,一個星期過去,眼睛感到有點兒剌痛才想起是紫外線的影響。

`````````````````````````````````````````````````````````````````````````````````

【明報專訊】肉眼看得見的太陽光,最多令人眩目眼花,但看不見的紫外線,卻能影響最表層的角膜至深入眼內的視網膜,破壞眼睛健康。

●角膜炎

眼睛在短時間大量吸收紫外線,會令角膜細胞受損,出現發紅、怕光、流淚、睜不開眼睛、有強烈灼燒感,即患上俗稱「雪盲」的角膜炎。

●黃斑贅肉 / 翼狀贅肉

眼睛長期吸收紫外線,角膜會出現不正常增生,在熱帶地區生活的人士,如澳洲,過半數人士會出現黃斑贅肉,是一種良性增生,不影響視力﹔但另一種稱為翼狀贅肉增生,則令視力模糊,需要手術切除。

●白內障

紫外線A能穿透角膜進入晶體,長期受紫外線A刺激,晶體變得混濁,出現白內障。

●視網膜病變 / 黃班點病變

紫外線A能深入視網膜,對視網膜和黃斑點造成損害。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woman3.cfm?File=20060707/wafe/vra2.txt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師奶日誌



天仲係微光,佢已經起床,小販就話要去開檔,點解師奶咁趕忙,內裡一定有文章。

叫仔女起身,個仔去梳洗,亞女偏愛賴床,早餐已經整定,老公一聲話急趕,早餐就要變便當。

送仔女返學校,自己轉身去市場,想要家人健康,重要顧住營養,食物要新鮮,背負唔少重量。

返到屋企即刻打掃執床,一邊洗菜煲湯,一邊睇住個股票市場,聽左推介,即刻落盤等個價位上揚。

門鐘一響,師奶又開始要壓場,督促仔女做好功課,免得明日要留堂。

晚飯時段電視劇開場,一家大細喜氣洋洋,飯又食左執檯清場。師奶又再開腔,仔女快去沖涼,執好書包就要上床。

家人都瞓晒,剩係師奶仍然在忙,衣服鞋襪準備妥當,為免明日趕場。

結束一日辛忙,終可早抖上床。


﹙註:饒舌之試作﹚


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獅子山






約於兩年多前看畫展時,有一幅名為“獅子山之春”的畫作,看見畫中獅子山的模樣心裡有了一個疑問“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呢?”。其後在其他畫家畫作中也看到是同一個模樣。

那天陽光普照的上午從官塘往荃灣方向途經黃大仙,才發現早年在畫展看過的畫作,畫家筆下的獅子山的獅子原來就是從這一個方向來看,牠是眼望和面向荃灣方向;而我從看“獅子山下”的劇集開始就認定獅子像貓兒一樣側身躺臥著,並俯首看著九龍塘、樂富、黃大仙,像是看守保護著這裡的居民的樣子。

原來不單是時事會有多面的看法,看物件也需要多面看,不要斷言推翻別人的看法。我想:“看人……………”。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引致傷亡的誘惑



【明報專訊】本港昨日至少發生4宗車撞途人意外,釀成1死3傷。其中在中環 發生的意外,七旬翁昨早疑趕上班,棄行人天橋不用,企圖在干諾道中衝過9條行車線過馬路,但衝過3條線後,即遭一輛P牌私家車撞倒,頭撼車頭玻璃重創倒地,送院搶救後不治。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11/4/lptr.html

【明報專訊】現場消息指傷勢不輕的林疑未死心,堅持追巴士,負傷爬起身跑過馬路,最後不支倒地。顏醫生立即下車檢查林某傷勢,救護車到場後又向救護員講述林某情况。救護員為林包紮後抬上救護車,送院後情况穩定。警方仍在調查是否有人沒遵守行人過路燈肇禍。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11/4/lptu.html

【明報專訊】現場消息指徐女事發時正趕往機場搭飛機到大連旅遊,過馬路時疑心急衝紅燈,結果遇上意外,未知旅程是否要延期。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211/4/lptv.html

`````````````````````````````````````````````````````````````````````````````````

每次看到以上這些報導都會向自己重申告誡一次,皆因返家的巴士站就在工作地點的對面,走一條街去紅綠燈處過對面再走到車站,眼看著巴士將到站的時候,要抗拒這一誘惑,不直走過對面車站、難啊!

“遲到好過無到,要安全到達”“一時之快,誤己誤人”,腦海要有這些安全意識才會乖乖地過馬路。




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玻璃幕牆




撞牆命案時有發生

雀鳥撞向大廈玻璃幕牆喪命事件時有發生,○五年四月二十日,十二頭白頭翁飛臨本港上空時,撞向上環永樂五號一幢三十層高玻璃幕牆大廈,倒臥行人路身亡;而○四年十一月四日,亦有十二頭烏鴉及一頭相思,懷疑飛行途中誤撞及九龍灣樓高三十九層的商廈死亡。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123/3/lex6.html

`````````````````````````````````````````````````````````````````````````````````

在玻璃幕牆的興起,起初我覺得這種建築也不錯,在外面看美觀、在裡面不論站在室內任何角落都可以無遮無擋地看外面的風景,在這樣的環境工作真是一大樂事。

怎料當陽光照耀的時候不但耀眼也令室內氣溫上升,透明的幕牆要拉上窗簾遮擋;後來即使陽光轉向也不能拉開窗簾,由於鄰近的大廈相繼用上了反光玻璃幕牆,把陽光都反射過來,往日在工作座位抬頭就可看到的景觀都隠沒在窗簾後面了。

反光的玻璃幕牆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映照出一幅如天空的圖像,難怪雀鳥錯誤撞向玻璃幕牆;幕牆反射的陽光照射到原來有遮蔭的行人路上,在炎炎夏日的街道上溫度更進一步上升。

我仍然喜歡玻璃的製成品但不是玻璃幕牆。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黑仔”這問題



早前參加短線旅行團,領團的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女孩子,她在這旅程中因國內單位的交通安排欠妥善,險些令團員在途中走失了。在回程的船上閒聊時對我訴說:「都算黑仔,遇上個咁樣嘅導遊咁樣安排行程,好彩無事。」我告訴她早年的旅遊經歷,希望她能作為借鏡。

------------------------------------------------------------------------------------------------------------

旅行團的行程是去天津 – 山東。那一天的行程是到濟南,剛到了孔廟的外圍迴旋處,旅遊車忽然停下來,司機嘗試再度開動,只能用最慢的速度開行,司機把我們送到午餐的飯店後將旅遊車駕駛去修理。

午飯後領隊和導遊領著團友參觀孔廟及墓園等地方。已經是下午四時多還沒看到旅遊車的蹤影,所有的團友把附近的街道也走過了,大家心情開始焦躁,有團友發出怨言,領隊和導遊商量後安排大家在一家水果店坐下來,她們兩人掏腰包請大家吃西瓜和水果;漸近黃昏才看見司機把旅遊車開回來,把我們接載到晚飯的地方也是我們住的旅店。

到了旅店導遊和領隊辦理住房手續,怎料房務的職員說因年近春節旅客增加不能分配足夠房間還著她們快點找另一間旅店。這一位領隊該是經驗豐富,她叫導遊安排我們先到餐廳用餐,她繼續跟房務的人員理論。一個多小時後,我們己經享用晚餐完畢,到了大堂,領隊和導遊還在與房務的人員據理力爭要他們妥為安排我們住宿的問題。已經是晚上八時了,我們還是在旅店大堂等待,可幸半小時後終於找到一間在附近可接收我們全部團員的旅店。

壞車的時候有團友責問:「為甚麼不換車要拿去修理?」導遊回答:「這裡沒有公司的支部無法去換另一部車。」想像一下司機還沒有吃午飯,駕駛著一部像拖拉機速度的車去修理,還要知道那裡有修車的地方。是團友或是司機“黑仔”?

吃了晚餐的團友不滿等待安排住宿的時間太長口出怨言;領隊和導遊從團友吃晚飯的時候開始一直在努力爭取住房。本已訂好的住宿卻遇到這樣的突變安排,是誰“黑仔”?閒話時問這一位領隊,踫上了接二連三的“黑仔”問題會否感到不快?她笑著說:「這是我的工作,遇上這些情況只會看作是一種經驗,並沒有把自己的心情弄壞,獲得團友的諒解是最開心。」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親戚、朋友



與朋友閒談時談及近來有親戚和同事都增添家庭成員,朋友慨嘆由七十年代開始到現在的家庭多是一孩,而現今的小孩因是獨生子女都嬌生慣養,雖然已經上了中學仍是依賴家人或傭人的照顧;在沒有兄弟姊妹共同生活、互相關懷、分享物品的情況下,造成以自我為中心,從沒有為別人想想。

的而且確朋友說得對,我經常看見在地下鐵的車廂內有座位時,當父母或祖父母的讓十二歲以上的孩子坐下來,自己卻站在旁邊。可能是青少年習慣了上述的情況,看見了長者也無意讓出座位。

另一次看見一位母親帶著年約六、七歲大的女兒和一位胸前揹著約兩歲的小女兒、肩上揹著一個大袋的傭工進入車廂內,剛好有一個座位,這太太讓她的大女兒坐下去了,她沒想過僱工比大女兒更需要那座位。

朋友還說:「親屬間的稱謂亦因一家一孩的情況下,沒有兄弟姊妹,下一代沒有叔伯就沒有堂兄弟、堂姊妹,沒有姨舅就沒有表兄弟、表姊妹的關係。」「這些親屬間的稱謂也將成為歷史。」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愛狗的人



前幾天看見一位廿來歲的女士把玩具似的小狗像嬰孩一樣用揹帶揹在胸前,再次想起早於一年前曾看過小狗坐在像嬰兒車的狗車上,閒坐車內讓主人推著上街的情景。由手提寵物袋至現在的揹帶,設計和生產寵物產品的人確是能洞悉寵物主人的心態,產品越來越人類化。

在手推狗車出現後,已經有獸醫呼籲寵物主人注意這些厚待小狗的行為,會令小狗四肢缺乏足夠運動,最終令牠們四肢提早退化。

每次看見狗主人提著手提袋帶小狗上街時,看著小狗從手提袋的氣孔向外張望的樣子,我在想 “ 小狗感到舒適嗎? ” 看見小狗坐在狗狗車上讓主人推著上街時東張西望的樣子,我在想 “ 牠真的很享受嗎? ” 前幾天看見的是小狗直立式的被主人用揹帶揹在胸前,看著牠的姿態我在想“這隻小狗的感覺是怎樣呢?”

愛狗的主人請想一想。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貧窮




【明報專訊】低收入家庭應付書簿費固然艱難,動輒數百元的校服支出亦不容小覷。半數學生來自綜援 家庭的鮮魚行學校,為減輕貧窮學生經濟開支,校長梁紀昌鼓勵學生捐出舊校服,今年有100名學生響應,讓師弟妹「循環再穿」,加上校方購買教科書借予學生使用,又有文具商送出300個新書包,窮小孩也能輕鬆迎接新學年。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5/4/jpgl.html

阿花每天湊著一對兒子,無法出外工作,她極希望改善窮困至極的生活,但夫妻倆堅持暫時不領綜援 ,「慳得就慳,如果幼子無奶粉食,最後一步才申請綜援,甚至將他帶返鄉下給外婆湊,自己找工做。」她曾做酒樓傳菜及便利店,有信心可重操故業。

要捱窮,生活總是刻苦,四口子隨著新生命降臨也要為蝸居大變法,沒法容得下一張嬰兒床,阿花與幼嬰每晚唯有睡床上,丈夫與長子只好「打地鋪」,「大仔扭計足足一個月要上床睡,也沒辦法,只好解釋他聽三人一齊睡床上會壓著細佬,他才乖乖睡地板床墊。」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6/3/kf43.html

`````````````````````````````````````````````````````````````````````````````````

上述兩則新聞的情況都是我童年的部份回憶,憑著家人努力改善了經濟情況。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心會把我們困在貧窮裡,面對現實,相信人類的智慧和適應能力,困難會成為過去。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是學習還是填鴨?



【明報專訊】數星期大的手抱嬰兒上 playgroup (遊戲小組),究竟可以學到什麼?香港幼稚園協會永遠會長胡肖霞認同,教育小孩要由一出生開始,群體活動對小朋友亦屬必要,但家長要衡量付出金錢上 playgroup ,所學到的是否合理,「如果中心無註冊,火警點算?傳染病擴散又點算?幫到小朋友究竟又有多少?家長要想清楚」。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05/4/k2e3.html

讀國際幼稚園

梁先生指一家從小已為孫兒入名校鋪路,除居住於九龍塘名校網、安排孫兒就讀每月 6000 元學費的國際幼稚園外,亦為孫兒參加 11 個興趣班,包括中文、英文、國語、彈琴、游泳、跑步、畫畫、朗誦等,月花近2萬元。

他稱,大部分興趣班均由私人導師教授,笑說 5 歲的孫兒十分聰明,「每天由起身開始讀書,活動直到晚飯時間」,現已懂得說流利普通話及英文。不過,梁先生指家中沒有喇沙小學舊生或校友,孫兒亦不是家中首名出生子女,不會獲額外加分,因此希望透過一大疊的履歷挽回分數。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24/4/ke2o.html

`````````````````````````````````````````````````````````````````````````````````

看了這些新聞,我不禁要問:「是政府還是家長們在製造填鴨式的教育?」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自主權




(星島日報報道)一項有關「兒童參與情況」的調查顯示,受訪的四百多名青少年中,八成認為在家庭中要有自主權,其次是學校;在公共政策方面,有半數人認為自己有發表意見的權利,但只有三成會付諸行動。負責調查的機構認為,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頗強,但社會未能為他們提供平台發表意見,窒礙他們參與社會發展。

八成人認為在家要有自主權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上月初,以街訪形式訪問四百二十七名年齡介乎十一至十八歲的青少年,了解他們在不同範疇的參與情況。逾八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在家庭中要有自主權,但只有半數表示家人會接受其意見。有近四成受訪者願意在學校發表意見,但近七成受訪者表示意見不獲學校接納。

調查機構建議家長,要聆聽子女的意見,抽時間與他們溝通。學校應該注重兒童權利,鼓勵學生表達意見,當其意見不獲接納時,要向他們解釋原因。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04/3/k1y0.html

`````````````````````````````````````````````````````````````````````````````````

以上的言論鼓勵給予十一至十八歲的青少年擁自主權,是好還是壞?
他們能否正確地分析事情?
可會理性地接受別人的意見呢?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在溺愛中如何自理



【經濟日報專訊】「港童」(指受父母溺愛,不懂照顧自己的兒童)氾濫,學校亦感憂心,紛紛救亡。有小學直指這一代孩子「生存能力低」,明言入學面試會叮走「少爺兵」,並將用筷子、綁鞋帶等納入正規課程,將表現與成績掛鈎,又規定學生參加特訓營學摺被,令家長不敢再縱容子女「高分低能」。

「港孩、公主病、王子病,我們就是要針對這問題!」昨天出版的《小學概覽》中,最少 12 間學校以重視學生自理能力作賣點,當中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校長曾玉珍直言,校內不少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因有家傭照顧周到,執拾書包和打呔都不曉,如廁後亦要工友幫忙拉拉鏈,故3年前起推出連串措施糾正。

經過數年訓練,高年級生要參加 3 天訓練營接受測試,「老師會看管他們摺被、吃完飯後收拾桌面;其他同學都在場,學生『唔衰得』,就會盡力。」曾校長稱,部分家長反映,子女出營後比之前更主動做家務。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903/23/k1fu.html

以上是節錄報導的片段。

`````````````````````````````````````````````````````````````````````````````````

近年都有報導類近的事件,縱使學校努力也要家長能實實在在地在生活上以行動來支援,才可真正的糾正過來。我認識的一些父母只是在言語上督促子女自理,實際上仍是讓傭工和自己事事代努,雖然子女已年逾十五歲。

某天在地鐵車廂中曾看到一個矮小的印尼傭工幫忙年約十四、五歲、高度相比高她一個頭略胖的男少主背上一個約 30 吋的背囊。生活中的自理看似是一些小事,當中是培養個人處理事情的步驟和方法,日後遇上困難時才能自我解決問題。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創傷



(明報)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05:10

在追問「香港遊客在菲遭挾持事件」的真相時,首要及核心的問題是:為何發生這挾持事件?手持殺人武器,威脅廿多人的性命,本身在法律上和道德上是嚴重的錯,亦很可能已構成人質的長遠心理創傷。這持槍挾持人質的行為本身是極高危,每分每秒隨時擦出槍火,就算結果有沒有傷亡,都不能視為兒戲。

要追問的是整件事的始末事實及根源因由。原來這類的挾持案件在當地已發生多次,只是我們不知道。

社會制度、政府結構、領導能力、資源分配、歷史文化、個人心理、人命價值等,直接間接皆有關係。當地的貧困、治安制度問題、警察的貪污弄權、平民對警察的不信任、官員的推卸責任等,非一日之寒,只是很少被報道,或是我們從來沒有關心過,直到今天。

為何同屋共住的菲律賓工人很少向僱主訴說這些家鄉故事?是否不敢期望香港人明白,因兩者心理上活在不同的世界?

從這慘劇中我們學習到什麼,可引以為鑑?

作者是機構及臨床心理學家李穎明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27/4/jx9u.html

以上是節錄學者的部份文章,文中所述“社會制度、政府………”的一段,在這樣的一個地方生活,一般市民是否感到無助和無奈呢?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撐粵語、知多啲



我自問無乜學識,只不過係鍾意粵語﹙因為自己係廣東人﹚,正如學者寫嘅一樣覺得粵語生動活潑,講嘅時候唔同音調有唔同嘅效果。


下面係節錄學者嘅文章令我哋進一步知多啲。

潘玉琼﹕香港人是否也要撐粵語?

(明報) 2010 年 8 月11日 星期三 05:05

【明報專訊】 8 月 1 日的「撐粵語」運動破天荒地同時在廣州和香港進行。雖然廣州人是「推普廢粵」政策的直接受害者,粵語的發展和未來與香港人是息息相關的。

港式粵語偏離標準粵語四大原因

香港自開埠以來,不斷有廣州人移居香港,故 1949 年之前港人所說的粵語基本上是廣州話,但過去 60 年來兩地受政治環境阻隔,香港社會又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粵語在香港逐漸發展成一種變體──港式粵語,與標準粵語「廣州話」在詞彙、句子結構和音調上有明顯的差異。港式粵語偏離標準粵語有四大原因﹕

第一,由於殖民地背景,大量英語詞彙被引進粵語,成為新的借來詞(Borrowing),例如巴士、的士、芝士、士多、多士、朱古力等;

第二,由於教育發展和英語水平普遍提升,香港人愛用混合語(mixed code),即在粵語中加插英語詞彙,例如﹕佢哋好 friend、你可以 right-click 個 mouse 嚟 highlight 個 mon;

第三,由於方言在中國大陸受到壓制,粵語淪為家庭和社區用語,自 1960 年開始教學語言逐步被普通話取締,因此現時廣州人說粵語頗受普通話影響,帶有濃厚書面語味道,粵語的生動活潑程度已大減;

第四,粵語在香港每個領域可自由運用,普及文化和大眾媒介(特別是電視劇、粵語流行曲)創造了大量詞彙和術語,如阿燦、阿旺、柴九、Laughing 哥,近年網絡文化更為港式粵語增添新的元素,如「升呢」、「好 hea」。


作者是浸會大學 教育學系副教授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0/4/jmhg.html





硬幣付款上限




【明報專訊】火爆魚販及買餸阿伯,為零錢付款問題大打出手惹官非,現時亦有不少商舖或小巴等,均列明不收 1、2 毫等零錢。到底市民每次最多可使用多少硬幣?商店拒收散子又是否合法?

根據香港法例  454  章《硬幣條例》第二條列明,以元作單位硬幣(1元、2元、5元及10元)付款上限為 100 元;以角作單位硬幣(1角、2角、5角)付款上限為 2 元。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解釋,以上法例清楚列明商業活動中,買賣雙方行使及接受硬幣限制。陸舉例說︰「一件貨物賣 99 元,客人以 99 個一元付款,商戶一樣要接受硬幣,否則即屬違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5/4/jpj1.html

`````````````````````````````````````````````````````````````````````````````````

假若不是上述的事件發生了,新聞報導刊載《硬幣條例》,從來都沒注意以角作單位的硬幣付款上限是 2元。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該是誰的責任




【明報專訊】昨日再有被獨留家的兒童墮樓。一名住在荃灣 福來村的 5 歲男童,昨早「扭計」不願隨母親和姊姊外出,其母順其意讓他獨自在家中看電視。詎料男童未幾感孤單及驚慌,大哭起來,疑攀窗尋找母親而從 3 樓墮地,幸得樓下晾衫架卸去衝力得以保命,送院搶救後命危,其母事後涉嫌疏忽照顧兒童被拘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4/4/jp24.html


【明報專訊】昨晚 7 時 20 分,陳童隨父親到商場 1 樓遊逛之際,疑趁父親不察,獨自走到通往2樓的扶手電梯與玻璃欄河玩耍。其間疑陳童背向電梯攀爬玻璃欄河時,背部觸及往上移動的電梯膠帶,以致「身不由己」被扯動,胸口被夾困於玻璃欄河與電梯之間的數吋空罅中,差點便跌出欄河外直墮10多呎下地面。當時陳童被緊緊夾困致呼吸困難,不停大驚哭叫,商場職員見狀報警。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4/4/jp2d.html


(星島日報 報道)足球小將漢仔攀爬鐵欄慘告斷指,惜接駁失敗,昨仍感到傷心沮喪,母親一直在病榻旁相伴,安慰兒子。她向區議員求助,查詢有關愛子的權益,以及日後為斷指安裝義指的問題,梨木樹村商場天台遊樂場管業處派人探望漢仔母子,並告知如果索償,可向管業處查詢和要求協助。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11/3/jnb9.html

`````````````````````````````````````````````````````````````````````````````````

第一宗疏忽照顧兒童會被檢控,第二宗和第三宗事件是否也屬疏忽照顧?誰該負上責任?


我家居附近公園設有一些公眾健身的設施,幾天前行經看見有一名年齡約四歲戴眼鏡的男孩雙腿倒掛在雙槓悠然自得地擺動著,旁邊的椅子坐著兩位老人家看著男孩搖擺還笑著談天。

這些行為危險嗎?若發生不幸事情該把設施拆掉嗎?孩子們都沒危險的意識,遊樂設施全都存在危險啊!把它們都拆了或圍起來吧!免得事情不斷地發生呀!責任是誰的?既傷了孩子,也要賠償,何苦呢?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文憑




某年我工作的部門有高級文員空缺,當中有有關工作經驗的同事申請,冀望能獲得升職加薪。最終職位被另一部門一位女生獲得,部門內申請職位的同事升職無望了。在閒談中知悉這位新同事剛考獲會計文憑,申請職位的同事感嘆自已的落選是少了一紙文憑。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與這女生同組的同事開始對她工作的態度不滿,出錯了將責任推到教導她工作的同事身上,可幸教導她的同事為人品格良好,否則一定遭到上司責罵。在同組的同事埋首苦幹地完成繁重的工作時,她卻是慢條斯理的慢慢地做。這是一組人的工作啊!

一紙文憑不能代表工作能力,卻是一張換取入場的紙張。

`````````````````````````````````````````````````````````````````````````````````

以下是2010年8月1日刊登有關假文憑的部份文章。

俗語有云:「英雄莫問出處」,終日窮首經卷,久處象牙塔的飽學之士不一定是有能力的象徵,然而對推行科舉制度上千年的中國人而言,盲目的學歷崇拜始終是選拔人才的主流。而靠實力打拼的本地畢業生卻經常被合法歧視排擠。

六十多年前愚民遍地,小說家錢鍾書便以《圍城》一書狠狠地諷刺國人對假文憑頂禮膜拜的醜態,六十多年後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不但未能杜絕假文憑的氾濫,卻反過來讓小說裏的荒謬成為現實!可見即使中國如何崛起,GDP增加多少個億,只要國人一天改變不了盲目崇洋的學歷崇拜,中國便永遠只是經濟上的巨人,精神上的侏儒。

梁亦華    香港大學
政策、行政及社會科學教育系博士生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31/3/jgf3.html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慎言



苛刻的語言

理工大學學生輔導網絡主任崔日雄提醒年輕人,父母督促子女做功課,是出於一片關心絕無過錯。但家長宜趁子女年幼時,就開始以明確態度及賞罰分明方法開始教導他們,從而培養子女的服從性,可避免子女步入青春期後過度反叛,處處與父母作對,雙方可事先制訂及切實執行生活作息時間表,減少爭執。

香港青年協會督導主任徐小曼指出,青少年放暑假會有較多空閒時間,加上假期還有一個月才結束,如果子女作息有時,並非沉迷玩樂荒廢學業,家長可考慮容許子女自行安排做功課時間表。如家長及兒子發生爭執,雙方都不應以苛刻或具攻擊性說話,挑起對方情緒令場面惡化,甚至因一時衝動作出失控行為。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1/4/jgtm.html

`````````````````````````````````````````````````````````````````````````````````

某一次的經驗使我對語言的用詞有以下的想法:

從嬰兒時開始,我們用聲音來令別人留意我們的需要,繼而從聆聽中學習、模仿發聲、學習文字來與別人溝通。受到地方用語、家人的慣用語、學校的老師及同學的相互影響下,我們開始各自有自己的一套慣用語。

人與人之間大部份依賴語言來互相了解,溝通得宜雙方當然愉快,不少的誤會也是由語言用詞而造成。有些人說話的時候喜歡用上誇張的言詞以達到受人注意的目的,只用作說笑當然可以;若已成為習慣性的用詞,在某種情況下就會言過其實,從而令牽涉事件中的人感到不快。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平安回家




(星島日報報道)意外頻生的「亡命」小巴又發生驚險車禍!一輛滿載乘客公共小巴,昨午駛經九龍城鬧市時疑因左穿右插期間失控,剷上路中石壆,接連掃毀鐵欄及燈柱後翻側,險壓扁鄰線私家車,私家車司機當場嚇呆;小巴上七名乘客受傷,當中三人須送院,警方正調查意外肇因。
據悉,當時全車小巴乘客懷疑未有繫好安全帶,在小巴翻側期間,如滾地葫蘆般互相碰撞或撞向座位,造成七人受傷。意外發生後,近車尾的乘客連忙開啟太平門,互相攙扶離開車廂,坐在行人路旁等待救援。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7/3/jkto.html


以上的事件使我想起今年五月中到韶關旅遊的時候,在高速公路中看見有一個很溫馨的安全駕駛提示口號的路牌。駕駛人士不但要為路人、乘客著想,家人每天都等著你平安回家啊!
口號如下:


﹙一﹚交通安全進萬家   出入平安你我他

﹙二﹚母念妻等嬌兒盼   願君平安把家還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粵語



【明報專訊】超過200人昨響應網上號召,在香港聲援廣州的撐粵語運動。遊行隊伍下午2時在灣仔修頓球場集合遊行往政府總部,沿途高叫「掉哪媽、頂硬上」、「叫我們收聲,我們愈大聲」等口號,又高舉「唔識廣東話,死返去鄉下」口號等標語(圖),遊行後在政府總部外舉行論壇,並遞交請願信。活動發起人蔡淑芳說,事件反映內地漠視地方語言發展,擔心方言與文化會慢慢消失。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1/4/jgq8.html

``````````````````````````````````````````````````````````````````````````````````````````````````````````````````````````````````

香港示威人士的口號令深愛粵語的我感到難過,不諳粵語的人會否以為那是最有代表性的粵語?

``````````````````````````````````````````````````````````````````````````````````````````````````````````````````````````````````
以下節錄學者的文章

什麼叫「方言」?粵語是「方言」還是「語言」?在同一地域裏不同社群的人說同一種語言,但由於地區或文化的差異,這種語言在語音、詞彙或句子結構方面產生不同的變體,即方言。由於同屬一種語言,不同方言有互通性。在芸芸方言中,若其中一種完成標準化程序(特別是書面標準化),便被稱為「語言」,其他非標準化方言則視作「方言」。從語言學的角度,粵語是一種語言,以廣州話作為標準粵語,也可以書寫,更有相關的歷史悠久粵語文化,如粵曲、粵劇、南音、數白欖、民謠等。粵語包括不同的方言,如東莞話、台山話、中山話、順德話等。那麼粵語在中國為什麼被視作「方言」?

粵語被劃為中國八大方言區之一,其他的方言區為﹕北京及北方話、滬、湘、閩、贛、晉、徽。北京及北方話經過標準化後被選為國語(即普通話)。「國語」象徵國民身分認同,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概念。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4/4/jis9.html






2010年8月4日 星期三

唉!涼鞋



一個月 3 宗 籲勿靠邊站

連同昨日一宗,本港在過去一個月已發生 3 宗同類事件。上月17日,穿 Crocs 涼鞋的兩歲半男童隨父母在藍田港鐵站乘搭扶手電梯時,右腳被扯入罅隙拖行緊夾逾 20 分鐘始被救出,4 隻腳趾血肉模糊。上周六晚,兩歲女童與父母在鑽石山荷里活廣場乘電梯時,Crocs 涼鞋亦被捲入扶手梯罅隙致左腳輕傷。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802/4/jhib.html

`````````````````````````````````````````````````````````````````````````````````

那天看見一個媽媽拖著年約三歲身軀瘦小的女兒,穿著類同發生事故的膠鞋,小腳板在寬鬆的膠鞋內顯得走動有點遲緩,看上去鞋的寬度足夠她放一雙腳掌。

只顧迎合孩子喜愛的鞋款,忽略了寬鬆的鞋影響孩子走路的姿勢和對腳部造成的勞累。三、四歲的孩子怎會明白甚麼原因令他們走路走得如此疲倦呢?跟潮流走也要看一看啊!

我曾穿過一雙比較寬鬆的涼鞋,每次穿過後都感到腳掌痠倦方才知道原因所在。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思前、想後




【明報專訊】近年屢有行山者失蹤或傷亡,但市民安全意識仍低,民安隊去年出動54次攀山拯救,發現多達三分之一求救者違反安全原則單獨行山,部分更連地圖也不帶;何偉石強調,無論初學者或有經驗者,也不應獨自行山,他建議行山最少6人同行,「萬一有人遇意外,也可有一兩人陪伴照顧,其他人可一起到其他地方求援」。他又促請行山者勿過分自信,出發前應把行程及預計回程時間告知家人和附近警崗。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25/4/jcgy.html

上月底11名市民冒雨到黃龍石澗玩樂,結果黃色暴雨下被山洪所困,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雖成功拯救眾人脫險,但一名服務隊隊員因拯救期間與強風角力,致手部輕微脫骱。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25/4/jcgz.html

`````````````````````````````````````````````````````````````````````````````````


早年在政府部門宣傳行山樂時,一窩蜂的三五成群行山人士當中也包括了我的朋友,她平常不做運動被朋友邀往西貢行山,結果三小時多的行程她用了五小時才完成,雙腳疲累痠痛了整整一個星期,現在說起行山猶有餘悸。

行山活動中我們曾經遇過山路被長長的草叢遮掩,要側身一邊走一邊用手撥開才能通過;在山坡往下走時前面出現兩條泥路,我的朋友觀察路面情況和方向,確信泥路是被雨水沖刷而成,決定走路旁的草叢小徑,最後安全下山。我的朋友小時候已經喜歡上山下海,所以對上述的情況能作出分析未至迷路。

有一次在一小段需靠旁邊的樹藤作輔助攀登的斜坡,一群二十歲左右的年青女生正一個接一個的走上這斜坡,走在中間的一個女生不懂得怎樣走上去,在坡上的男生距離較遠和在她前面的女生未有施以援手,只是用吶喊式的說話鼓勵她向上走,我們看在眼內從她身旁走過去,我拉著她的手並告訢她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坡去。

假若我們想想自己和朋友的體能,然後才決定行山的路線,留意天氣變化、注意安全,行山才有樂趣,拯救隊不需要出動才是好事啊!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雞姓人頭痛 網上為孩子徵名




【明報專訊】「我姓雞,小孩該叫什麼名字?」內地近日有人在網上「求救」,希望徵得孩子的名字,結果得到「雞蛋」、「雞低批(GDP)」、「雞肋」、「雞器(機器)」、「雞德肯(「肯德雞」倒轉)」等讓人啼笑皆非。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27/4/jdtb.html

`````````````````````````````````````````````````````````````````

想起古人既有「聞雞起舞」,讓孩子的名叫「明(鳴)樂」 – 雞明樂
「曉明(鳴)」 – 雞曉明
「晨喜(起)」 – 雞晨喜
「喜曦」       – 雞喜㬢
「曦明(鳴)」 – 雞㬢明

還不錯吧?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無限的愛



獲安排入讀海外名牌大學的青年,畢業回港兩、三年後竟仍經常失業:「父母不斷找朋友介紹工作,但他不是嫌人工不夠高,就是嫌工作不夠尊貴,每次做一、兩個月就辭職。」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總要父母催迫,才願意找工作。

擬代買樓   讓子女收租過活


曾有青少年被上司責罰後,母親代為致電辭職,並質問上司為何責罵兒子。

有父母甚至擔心子女將來無法養活自己,已計劃為他們買樓,即使發展不到事業,將來父母不在他們仍能「收租過活」。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04/23/izvl.html

------------------------------------------------------------------------------------------------------------

節錄上述的報導足以證明《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父母本著愛兒女之心,事事都為他們安排,處處為他們著想,為他們鋪上一條平坦的人生路、籌謀將來。學走路的孩子踫過痛了才懂躲閃和向前看,跌倒的孩子哭了才懂得如何站起來,才懂平衡的方法;如果父母不嘗試放開扶持他們的手,他們怎麼能夠自己站起來,依賴的心只會使他們無法建立信心。

成長的路欠了自信心,該怎麼辦?長憂九十九的是誰?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為誰活化工廈




【明報專訊】約20多名自然活化合作社成員參加七一遊行,希望政府立即停止活化工廈政策,爭取藝術空間自治。成員年華表示,活化工廈政策令缺乏財力的藝術工作者遭逼遷,令原本聚集的藝術群體四散,「政府政策讓藝術工作者無法生根,租用政府的地方也是動物園式的管理,譬如要求我們幾點要開門,我們需要真正關心藝術的政策。」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01/4/iy6u.html

港府正構思以活化工廈政策,支援六大產業發展,即未必只限於創意產業。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表示,工廈可塑性很高,像房委會改變石硤尾工廠大廈,成為創意藝術中心,雖有人指位置不佳及有其他問題,但從硬件來說,工廈的可塑性的確很高,尤其位於交通方便的鐵路沿線範圍,如觀塘、新蒲崗等。

她坦言,倘工廈改變了非工業用途,可能變成商業用途,這樣的話可能供應會突然增加,對價格有衝擊,因此假如有些地產商有意見,都可以明白。《香港經濟日報》

http://hk.realestate.yahoo.com/090909/300/3ih2g.html


上述兩則報導引發了我一腦子的問題:

活化工廈支援六大產業是為了增加就業機會?
租金價格衝擊是上漲還是下調?
活化後政府會否立例管制用途?
誰是最大的得益者?租戶?業主?就業人士?
政府和市民關心些甚麼?




是錯?是對?



【明報專訊】3年前屯門蝴蝶村一男童墮進水池,保安員被指「只報警不救人」,男童最終溺斃,昨日又發生類似事件。深水埗公園一名持拐杖的八旬婦疑在水池邊歇息時,不慎跌落水深僅及膝的水池,保安員得悉後疑沒有即時落池救人,報警後等候消防到來,老婦由消防員到場救起,送院證實不治。

一般而言,拯溺或拯救行動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員去執行。

港九拯溺員工會總幹事郭紹傑批評保安員做事非常僵化,「水池只有約1呎深,一般人有常識都會落池救人啦!」「如感到自己救人會有危險就不應拯救,但今次很明顯知道水池並不深。」他認為即使保安工作外判,政府亦應向保安員發出指引。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701/4/iy77.html

`````````````````````````````````````````````````````````````````````````````````

新聞報導當日的保安員受事件影響情緒需休假。救人的事她是否有心無力?

一些公司都有其工作的指引給職員遵守,很多人都只會做份內的工作,多做了不一定有功,每當發生事情都會作出調查責任問題,若職員是按本子辦事則可免負上責任而被懲處或免職。

近年興起的問責制或多或少影響管理人員的心態。保安員按公司的指引保住了工作,保安公司保住了合約。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問題在那裡?



康文署發言人稱,該署人員最近一次在三月三十一日檢查該樹,當時該樹的生長情況並無異樣,其樹冠、枝幹、主幹及樹根表面,都沒有異常或腐爛的迹象。該樹倒塌後,署方從露出的泥土及樹根的底部發現部分根部的生長呈不健康狀況。綜合現場所見情況,認為該樹受天雨影響,泥土被沖走,加上樹冠大量吸水,增加重量而倒下。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視察該樹後指出,該樹根部嚴重腐爛,已沒有足夠的根部抓住泥土,他認為大雨只是加速倒塌機會,並非引致倒塌主因,其判斷與康文署說法不相同。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28/3/iwfh.html

------------------------------------------------------------------------------------------------------------

近年發生一些大樹倒塌令途經市民受傷及死亡的事件,各方都希望避免事情再發生。我家裡的紫蘿蘭於去年開始出現嫩葉腐爛、已經澆水但是葉子仍是向下垂,翻土一看出現了根腐情況。

問題在那裡?



看下圖以往盛放的花朵,如今……。現在每看到它有上述的情況就把它用水養。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不敬業怎可樂業



與朋友聊天時說到近日經常接到推銷的電話有點煩擾,朋友的聲音帶點兒氣憤地說:「早前接了一個推銷美容的電話,她說出的產品我早已經聽過,跟她說不需要。掛線後連接兩次來電,第一次接聽只聽到對方說 “ 八婆 ” 就掛線,第二次對方說 “ 賤人 ” 後掛線。很想作出投訴,無端的接了個不必要的電話還要捱罵。」

最低工資的呼聲和以上的事件使我想起兩位已經退休的清潔工人嬌姐和榮叔,清潔整幢大廈的廁所是他們每天的工作。相信大家都心裡明白公用廁所的情況,縱使是有學識之人士亦有不同使用公廁的方式,有些情景令人見了作嘔,衞生紙和抺手紙亂丟,廁板上留下污穢之物;沒有鹹水沖廁的日子更糟透了,其他使用者看見也會邊嘀咕嘀咕邊選擇一個較為可取的使用。


嬌姐、榮叔看見這樣過份的情景當然會有不滿的嚕囌,然後將整個不像樣的狀況一一的清理乾淨。偶爾還遭到管理的人責問衞生紙和抺手紙的使用量,懷疑他們私自挪用了。

每天都是同一的工作,不時會面對以上同一的狀況,嬌姐和榮叔對所有的廁所使用者從來沒有冷言冷語還以面色,仍是保持禮貌和笑容、踫上面總是說說笑笑。

各行各業都各自有工作上的難處,今天將工作不滿的情緒發洩在別人身上,日後就可以開心工作了嗎?既然選擇了工作的行業,調整自己的工作情緒,好好的工作吧!

一句坊間名句《吃得鹹魚抵得渴》。





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

炎夏的日子



某天走到街上到處逛逛,正值中午,稍一停留在小販的攤檔,燦爛的陽光令人急忙地找尋一片遮蔭的地方,多走兩步已經滿頭大汗,幸好我已帶備夏日三寶《手帕、紙扇、傘》;雖然手帕抹乾了汗水,打傘擋住了驕陽的暴曬,紙扇卻驅不走炎熱的氣溫,再無法逗留在沒有空調的街檔,急步走進附近的一個大型的商場避開暑熱的氣溫。

站在商場長長的電動樓梯上,電動樓梯緩緩地上升時我遊目四顧,落地玻璃窗外的商場庭園,有兩個園藝工人正在修剪花圃,他們都穿上長袖的衣衫頭戴著草帽在耀眼的陽光下工作;看著…看著…這一刻商場內的溫度約二十三度我已經如處身於天堂。

每天都有很多的戶外工作者在酷熱的天氣下完成一天的工作。郵差和速遞員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表表者。夏日多變的天氣增添了他們工作的苦處,天晴的日子,在炙熱的陽光背著滿滿的郵件東奔西走,在他們的衣服總會看到汗水的痕跡;天陰的日子氣溫悶熱,在街道上走動一會兒我們都會感到呼吸有點困難,他們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吧!雨天的日子他們也不好過,滂沱大雨時既要打傘也要顧及弄濕送件招致投訴,若停留避雨延誤送件時間,不能完成當天的工作會受到責罵。還有颱風惡劣天氣的日子,他們是……………。

看著外面的驕陽,處身於空調的室內是何等的幸褔啊!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兩代之間



調查顯示,32.5%父親用少於5分鐘與子女溝通,用多於30分鐘的則有24.3%,但當中有近四成是退休或失業。

調查又發現,學歷愈高的父親與子女關係愈好。超過86.5%擁有大專學歷的人自評與子女關係良好,
有中學學歷的則有66.7%,小學學歷的最低,只有57.3%。任國棟估計學歷較低的父親多從事服務性行業,
工作時間較長,故家庭關係較差。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12/4/ila8.html

------------------------------------------------------------------------------------------------------------

在科技進步迅速,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進展,七十後的年青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增多。學歷高的家長理解子女學習上的困難,能在學科上和學習的渠道給與適當協助,彼此有溝通的話題,自然沒有問題產生。有些學歷較低的家長由於不理解子女的學習困難,成績成為他們評價子女有否努力讀書的指標,嘮叨之下造成雙方齟齬。

當父母親的不論從事甚麼行事,都渴望兒女成材;學歷是從事甚麼工作行業的要點,尤以學歷較低從事建築、運輸等等服務性行業的家長,只要能多賺辛苦一點也無悔,冀望孩子日後無須像他們一樣終日勞碌,能夠找到一份優差。

隨著孩子的學歷跟自己的差距越來越大,相處的時間不多,父母子女之間了解不足,雙方開始有不滿的情緒,關係由此疏遠。子女成材後,學歷、階層的差距和生活圈子的不同或會形成了兩代之間的隔膜。若這是望子成龍的代價,家長的選擇…………。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同一的目標





困死亡地帶 隊友無奈棄之

28歲的金洛克登上珠峰後,懷疑出現高山反應,由於他四肢無法協調,不能獨自行走,攀山隊只好召來3名尼泊爾嚮導抬他下山,花了12個小時,只能走向了200呎,仍未能走出高於2.6萬呎的「死亡地帶」。當時他的身體狀况變差,手指開出現凍瘡,隊友為他供給純氧和類固醇,但情况未見改善。由於人體不能長時間逗留在「死亡地帶」,攀山隊為免自己亦被困山中,只好遺棄他在山上。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02/4/idqw.html

`````````````````````````````````````````````````````````````````````````````````

看到這一報導相信會覺得丟下他的人太狠心,見死不救。殘酷的現實是其他人留下來結果會是既救不了金洛克,自己也身陷於險境後果堪虞。

早前的一位十三歲少年成功登山,有賴於他有一個登山經驗豐富的父親,和自己身體對高山的適應。

羅梅羅:「我所做的希望能啟發其他年輕人,定下人生目標。」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5/4/i7se.html

同一的目標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玩玩無妨?




印尼蘇門答臘島2歲「煙鏟」里薩爾(Ardi Rizal)日食40支煙,18個月大時,里薩爾的父親讓他吸第一口煙,自此上癮。6個月後,他吸起煙來已經1支接1支,一天要吸40支煙,若煙癮無法滿足,他就會大哭和發脾氣。為了助里薩爾戒除煙癮,當地的兒童福利官員給他玩具和陪他玩耍,讓他忘記吸煙,結果「玩樂療法」奏效,他的每日吸煙量已減至15支。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608/4/ii5v.html

`````````````````````````````````````````````````````````````````````````````````

父親一時貪玩和沒有及時糾正錯誤,後果………。在將來的父親節,長大了的里薩爾會送甚麼禮物給他的父親?

“小小笑電影 ”的令人發笑短片中,初看的時候會大笑;再看一些短片如騎馬、滑雪、作弄別人等短片都不是鬧著玩的,有機會發生危險的情況,能化險為夷的才送到節目中播放,一旦出事後果是很嚴重的啊!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獲奬的《老虎》




(星島日報 報道)香港四歲兒童揚威海外畫展!兩名四歲本港兒童於第三十八屆捷克 利迪策國際繪畫展中獲得大獎,其中父母開畫室,從一歲起習畫的四歲兒童劉見之,以一幅《老虎》畫作,展現兒童獨有的純真角度,獲評委一致好評,勇奪大獎。另一位獲大獎的四歲陳敦彥,以《鳥語花香》為題的畫作,展示出自由奔放和熱烈的氣氛而獲獎。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22/3/i5tb.html

`````````````````````````````````````````````````````````````````````````````````



從手提電話附有電子遊戲到手提電子遊戲機面世,在公共場所鮮有聽到小朋友興致勃勃的不停地發問問題和開開心心的唱著歌謠,又或是玩猜謎語的聲音。

社會的進步和家長都期望孩子比別人的優秀,大多數的小朋友小小年紀都已經很繁忙,除了上學外都被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課程、比賽。

童心和童真會隨著年齡褪色,別讓它們悄悄溜走啊!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一顆激動的心






「世博開幕日激動人心」

我們都看到一幕幕激動人心的畫面:排隊進場被搶位的人、分派門票被圍困的義工、搶不到中國展館門票的人、被推倒的公安人員、維持秩序的義工、獲派不同時段門票的一家人;他們同樣有一顆激動的心。

從畫面上看是「讓中國人丟臉!」這個情景,實在的是他們都愛國,搶的是中國館的門票。大家都知道開幕日是一眾媒體的焦點,他們無意掩飾他們的率直的真性情。有些人利用五一假期的空檔老遠的來看世博、為的是看中國展館,怎能不搶門票把握時間呢?

以上的理由能讓我們原諒他們「讓中國人丟臉!」嗎?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地鐵穿梭—只需十五分鐘



翻開免費派發的報章,看到一欄是麵包的優惠券,在剪下時使我想起在地下鐵路車廂曾見過…………。

在太子站進入車廂的一位男士,一手挽著公事包一手拿著雜誌,站好了位置開始翻開手中的雜誌,一頁頁的翻看,在中間的部份停了下來,從公事包外層取出一把剪刀把那頁的下半部份剪下,這時坐在他面前座位上的乘客離座準備走出列車車廂,他坐下來後在外衣口袋拿出信封和筆把表格、信封填寫完畢,接著把表格放進信封,然後從公事包內拿出記事簿,取出郵票並在公事包外層拿出一瓶膠水把郵票貼上和把信封封口,然後不慌不忙站起來走出車廂。

由看雜誌到把信弄妥的過程只需十五分鐘左右,這男士不但手法熟練而且工具一應俱全。根據上述的條件計算,這封郵件在他出閘口的時間應該在站內的郵筒寄出了。假如這是一張以先到先得規則索取禮品表格,這件禮品一定是他囊中之物了!

以上的情景的結論是否:
「事事準備充足、把握每個機遇,迅速行動、目標早日達到!」




2010年5月9日 星期日

最好的禮物



沒有不離不棄的母親不行!沒有自己的毅力也不行!

------------------------------------------------------------------------------------------------------------

曉鋒自小患「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肌肉隨年月不斷萎縮,全身只剩手指能稍微活動,12歲的他已要用輪椅代步,靠筷子敲打電腦鍵盤做功課、做研究。

去年以一級榮譽畢業的曉鋒隨即在理工大學 任項目助理,並獲香港電訊管理局 資助40萬元研發為機場旅客及遊客以短訊提供資訊的系統。8個月後的昨天,曉鋒在台上發表他的中期研究成果,預早為媽媽送上母親節禮物,並把功勞全歸於她,「多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不論日頭夜晚都照顧我,無論點辛苦也沒放棄」。

昔日陪伴兒子上課下課的劉媽媽,自從曉鋒脫離學生生涯後,她繼續陪伴兒子上班下班。26年來對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劉媽媽只淡淡然說﹕「日子過得好快,不是很辛苦的事。」她又說,兒子得到現在的成就,「最大功勞都是他自己」,她亦視之為「最好的母親節禮物」。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08/4/hwb7.html



沒有父親的體諒不行!沒有自己的努力也不行!

------------------------------------------------------------------------------------------------------------

梁子宇在27歲已在國際科學舞台上取得成就,他父親感到榮幸﹕「27歲有此能力,實在無懈可擊,我也很佩服他!」

「在(兒子)14歲時,我開始覺得他內心有點東西,像是發揮不到出來……投考中學,我們在玻璃門外看著他考試,但他一直無落筆,什麼都沒有寫過。」梁治西說,他發現子宇在校門前無聊用腳踢草地,踢足一年,踢了一個如原子彈爆炸的大洞,他便用一年時間慢慢引導兒子,發展其潛能。

學校體育教師反映子宇跑步也會跌倒,他便叫教師透過拋沙包遊戲重新訓練其手腳協調,又找人教兒子打籃球,「他想學功夫,我教他蔡李佛,建立自信,將自我帶回來!」媽媽希望他學鋼琴,他卻討厭得很,寧選色士風,未料初學時,被「教師罵他罵到什麼尊嚴也沒有,他卻不放棄,死吹死吹,吹出興趣和感情來」。

梁治西說,自己沒有教導子女,只是引導他探索自我,故子宇自小已被送到寄宿學校讀書,希望他能在沒有父母影子下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他只要知道,世界無論多困難,父母一定支持」。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02/4/hsl3.html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蝸居縮水



近來鄭汝樺局長忙個不了,由 “ 無蝸居 ”  到 “ 縮水樓 ” 都是她的範疇。

由 “ 無蝸居 ” 到 “ 縮水樓 ” 也是我一個朋友的故事。

兩個孩子漸漸成長需要多一點私人空間,仙妮和丈夫決定遷出家姑的二百呎公屋單位另覓居所,由於家姑的公屋單位住戶名單包括她的丈夫,因此不能即時申請公屋,即使申請輪候的時間亦很長。租住私樓後租金上揚,終決意申請房協的樓宇,因坊間都說房協的用料較佳。

計算了首期和每月的供款,揀選了一個面積三百餘呎的單位。拿鑰匙收樓的日子到了,雖則實用面積只有二百五十多呎左右,還是可以給孩子一些私人空間,夫婦從此有了屬於自己的蝸居,一家人都非常興奮。

進了單位一看,“ 天啊!怎麼地方這麼細小?實用二百五十多呎? ”。縮水的面積令仙妮夫婦大失預算。眾多的業主經歷數月的追討,房協解釋是外牆在建造時加厚了,令實用面積減少並願意應業主要求作出讓步。最終仙妮更換了一個實用面積三百餘呎的單位。

仙妮的事使我學會怎樣看樓宇的示範單位。仔細打量各項擺設的尺寸,進入單位後試試像默劇演員在屋內走走,睡房的床……,進入每一間房間都試把房門關上,才會發現…………(("o"))。




難解的問題




「不論是復建居屋還是由房協興建資助房屋,均是利用公帑補貼,而且待單位落成已滯後幾年,故並非有效方法;反而賣地由地產商建屋較實際。」「雷鼎鳴又指,現時市民的訴求主要是樓價太高而未能置業,故政府應對症下藥,如短期內可考慮活化居屋,更快釋出單位而不用等建新樓,長遠而言則要增加土地供應。又指前幾年根本無人願意買居屋夾屋,土地供應少才出現爭買居屋的情況,「不要經常有錯誤的想法,由地產商起樓樓價一定會升,其實亦都會跌,只要增加土地供應便可,地產商也不會獨沽一味建豪宅,如果多人想買細單位,他們不供應只是自己同自己作對。

建築師學會會長鄺心怡亦認為,興建居屋與否應先考慮本港是否有足夠用地,因能夠供給發展各類資助房屋的用地始終有限,若要興建居屋,必定「分薄」可供興建公屋的用地。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506/3/hvcg.html

`````````````````````````````````````````````````````````````````````````````````

推高樓價是土地供應?
拍賣土地的競投價?
地產商訂價?
建材成本上漲?
富裕的買家或是非用家的炒賣樓宇人士?
開發土地供應會否被指破壞環境呢?
土地拍賣價低會否影響稅收而需要加徵其他稅項?
銷售欠佳的樓房怎會不減價?
沒有理想的利潤地產商怎會大興土木?
“無殼蝸牛”會否願意選擇遠離現時生活社區地點的居屋?
居屋落成的時候,市場樓價回落,無蝸居人士會否選擇居屋呢?
在高價買入樓宇的人士會否上街?




纜線被拔了



十歲的小文放學回家發現上網的纜線被拔掉,遍尋不獲。媽媽告訴他是爸爸拔掉並帶走了,為的是他開始考試,應該用多一些時間溫習。爸爸放工回家看到小文一聲不響的樣子,想他必是對纜線被拔的事不滿;晚飯後小文躲進房間,爸爸走進房間卻看到他在乖乖地溫習感到奇怪,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媽媽的功勞。

媽媽給小文讀了這一小段新聞報導

「政府建議修例提高酒後駕駛的罰則,引入三級制,按酒精超標程度決定可判停牌期,首次定罪而超標嚴重者由最高可被判停牌 3 個月加重至 2 年。不過,有業界批評三級制令司機誤以為 “ 飲得多才罰得多 ” ,倡議無論飲酒多少,首次定罪應被判停牌。」

還對小文說:「有了賊人才需要警察、司機超速駕駛才需要設置偵察的雷射槍、扣分和停牌制度;沒有醉酒的司機就不用吹氣測試,吹氣測試不能減少醉駕者,只好修例加重刑罰。」「沒有犯法的人怎麼需要立法?臨近考試你還是忙著上網玩遊戲,爸爸也只好拔掉纜線。你能夠自律便不需要拔掉纜線,對嗎?」




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為什麼要禁止?



「高等法院去年裁定非四面圍封的酒吧及店舖不算室內範圍,免受室內禁煙條例監管。律政司其後就室內定義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

小時候曾被手拿香煙的行人炙傷了手肘,現在仍留有香煙炙傷的疤痕,自此我對手拿香煙的人特別注意。

以往在食肆常留意座位附近有否吸煙的食客,盡可能不與他同坐一桌;有些煙民吸煙時會自覺地把手拿燃點的香煙置於桌下,避免影響同桌的食客;在行人多的地方把香煙燃點的一方置於自己的手掌內,以防炙傷別人造成爭執。

在非圍封和非人多密集的地方,煙民能自覺自律不影響別人,我會投一票贊成。

畢竟吸煙有害健康,家人都希望你們身體健康啊!想一想為什麼要禁…?




2010年5月4日 星期二

請辭?公投?



由於知識水平不足,我對政治文化又不甚理解,由五區請辭到五區公投卻聯想到………請辭和公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陳太太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上有丈夫的父母親,下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要照顧,每天由早餐,午餐到晚飯及家中的大小物品供應多年來都是她的工作。

現在老爺和奶奶年紀大了,訴說牙齒衰退,吃的飯要軟、肉要碎,菜要燘煮才能吃。孩子長大了,對媽媽買的生活日用物品有意見,“牙刷的刷毛太硬,沐浴液比肥皂好、衞生!洗頭髮加護髮素的好,床上用品的圖案多俗氣。”

陳太太煮飯菜時應老人家的要求,買日用品時就依照孩子喜好。一星期後,丈夫問:「為什麼近日你煮的菜都帶黃?牙刷的刷毛怎麼是軟的?」。孩子吃飯時候問;「是甚麼牌子的米飯軟得像糊?今天又是吃肉餅。」。老爺問:「為什麼浴室裡面沒肥皂?」。奶奶問:「怎麼床單上沒有花朵?」。

陳太太想:“日用品都給他們每個人買,牙膏三支、沐浴液一瓶花香中性、一瓶乾性皮膚,老爺的肥皂。洗髮液油性和中性各一瓶,護髮素;浴室可沒位置放那麼多。同一桌飯菜分別煮,我那來時間休息啊?”“可否請辭?來一個公投?”






2010年5月1日 星期六

地鐵穿梭—請讓坐給…



每天上、下班、上學及放學的時間不單是路面交通繁忙時段,地下鐵路的車廂內總擠滿了乘客。經過一天的辛勞,乘客都想在擠擁的車廂內找個座位坐下來。

某天在太子站的月台進來了一對夫婦,丈夫推著嬰兒車,妻子抱著約六、七個月大的孩子,車廂座位不多,乘客擁擠的站著,這位太太幸運地遇上一位體諒他人的女士,這女士讓出她的座位給這太太,妻子抱著孩子坐下,丈夫也把嬰兒車靠攏過去。

列車到了樂富地鐵站,坐在這太太旁邊的乘客離座走出車廂,太太立刻望向丈夫並示意他坐下來,丈夫把嬰兒車一轉就坐下了座位;禮讓座位的女士就站在他們的面前,這對夫婦並沒有想過給這讓位的女士一個座位。

我不知道這女士會否感到不值,只知道 “ 請讓座給有需要人士 ” 不包括………。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愛孩子



母親節宣揚母親的偉大,讓當子女的特別在這一天去感恩。怎樣才算得上是偉大的母親?

現今香港社會年青一輩的父母,只生育一至兩個,經濟上也比較充裕,對子女的呵護實在有點過了火,從衣食住行開始,都盡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孩子喜歡吃甚麼食物、零食、甚麼餸菜,讓孩子吃個飽。並未考慮到營養過剩、偏食所帶來的後果。有些母親背上孩子的書包、雙手挽著自己的背包和載有物品的手提袋,讓長得跟她一樣高的孩子兩手擺擺地輕鬆上學去。

---------------------------------------------------------------------------------

蘇偉健從小患上痙攣,他的母親並沒有事事都幫他做。她知道自己孩子的前路比健全的孩子難走百倍,她只好咬緊牙關,背起他一步一步跨越障礙。

蘇太說:「我不能抱他一輩子,他一定要學懂自理。在他10歲時,我教他洗澡,然而他第一次自己洗澡很緊張,左手還沒有把毛巾從左肩抺到右肩,卻大力地把毛巾扔了,沐浴液沒有沖洗乾淨。但要先讓他從錯誤中學習,數個月後才慢慢地學懂。」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23/4/hnr6.html


偉大的父母親該是怎麼樣?對子女千依百順、百般呵護、唯命是從?孩子成長後能否自立,面對困難、挫折,適應環境變遷呢?要看當父母的如何抉擇。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地鐵穿梭—咕哩



在一列往中環的地下鐵路列車車廂,正值是上班時間,車廂內擠滿乘客。列車到達尖沙嘴站,由於站在車廂門附近的人多,離開車廂的乘客需要擠開旁邊的人才可離開車廂,令車廂內兩位男士發生碰撞。

被撞的男士不滿被推撞問道:「為什麼推撞我?」

撞人的年青人回答:「你不懂讓開給別人下車,怪不得我推撞你。」

「你說一聲不可以嗎?用不著用手肘撞我啊。」

「要教你讓開?教你也不會懂,你這個“咕哩”。」

「你說我是“咕哩”?」

在這時車廂內的乘客都望向這兩位男士,向他們身上打量,撞人的年青人身穿西服、手拿著放文件的包。被撞的較年長,他身穿休閒服、背著背包。

在你一言我一語對駡聲中,列車到達了金鐘站。撞人的年青人在離開車廂前回答道:

「沒錯,我是說你是 “咕哩” 怎麼樣? “咕哩” 。」然後悻悻然地離去。

這事情告一段落,車廂內有人低聲在討論剛才發生的事情,誰對誰錯。在我看來年長的不懂得禮讓是不對,但年輕的身穿西裝,看上去一表人才卻欠缺了修養,先是動手撞人,繼而單憑別人的衣飾確定人家是幹“咕哩”行業。

 “咕哩” 這職業一般是不需要有高等教育,並不代表人格和修養低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有高尚人格和修養,亦不應該對職業有所歧視,社會都需要有各行業的存在。這年青人在罵別人 “咕哩” 的時候,同時間他已經令自己的人格和教養被扣分了。





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蝸居的煩惱



「無殼蝸牛」因為置業因難要求重建居屋發起「無殼蝸牛」遊行。發起遊行團體指政府依舊不理基層住屋需要,相信市民怨氣甚大,要求復建居屋。

`````````````````````````````````````````````````````````````````````````````````

「無殼蝸牛」不是今天才有的啊,當年的特首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不是…。

「負資產住宅」於現時樓價飆升的情況下,由第三季的八百三十五宗降至四百六十六宗。

現在還有很多人嚷著要上車呀!

香港按揭證券有限公司在出現負資產人士時成立。
http://www.hkmc.com.hk/chi/ceo/pressrelease/doc/981203mip_c.pdf

`````````````````````````````````````````````````````````````````````````````````

馬頭圍道塌樓後,部分災民則堅持要原區安置。

政府展開重建項目,收到來自春田街雙數街號的居民反對意見,他們的樓宇長年失修,外牆經常滲水,擔心一旦一街之隔的重建項目展開工程,會影響他們居所的結構安全。


`````````````````````````````````````````````````````````````````````````````````

維修不是業主的…………。

政府該怎樣施政才對呢?





2010年4月15日 星期四

危險!



青海七級大地震有這一則報導:


「5 時 39 分初震市民驚醒但沒撤走。7 時 49 分發生了七級大地震。」這則新聞使我回想起日常生活中關係著生命、受傷的類同事件之一。

某天下午的繁忙時段,事情發生在油麻地地鐡站內的列車上層月台至下層月台的流動電梯。由中環往荃灣方向的列車剛到站,大量的人流使用流動電梯到轉乘將軍澳線的下層月台,我就是當中的一份子。

站在正往下的電梯上,忽然前面已經到達下層的一個人仍站在流動電梯口,才發現前面的學生他的鞋帶被捲進了階梯內,階梯不停地轉動,使他難以拔出他的鞋帶。有些從電梯下來的乘客在他的身旁經過後都在看,堵住了電梯口,他們只顧看,忘記了在電梯上仍有很多上層的乘客隨著轉動的階梯下來。

幸好剛有列車到站,他們才立刻散去,不然就會發生如骨牌倒下的受傷事故。

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缺乏了危險意識?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不能洗的衣服




由二零零九年開始至二零一零年,天氣的變化不但令我們容易生病,花草樹木亦難倖免。關於塌樹、砍樹、救樹的新聞我們己看過報導。今天看報才知道負責醫理樹木的人職銜是樹藝師,他們的工作衣服是從來不用洗滌的。



`````````````````````````````````````````````````````````````````````````````````


衣物不能洗 汗味樹汁驅蟲



【明報專訊】獨立執業樹藝師歐永森表示,攀樹所穿的衣服及用具如頭巾、手套等都不能洗。因為出問題的樹木大多滿佈蟲蟻,樹藝師滿身裝備無法走避,尤其面對紅火蟻 更危險。衣物的汗味混雜木碎樹汁發酵的味道,能防蟲蟻,所以不能洗。至於衣服的質料,以耐磨、鬆身、涼快為主,還要耐得住每天穿著這些衣物在樹上工作 8 小時。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13/4/hhkd.html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懷舊



近年香港有些市民愛上懷舊、力挽集體回憶。

五十 – 六十年代

住在七層高的大廈「東頭村」,每天上落階梯,在公用浴室一邊淋浴一邊跟鄰居談天說地,如廁時踫上又可暢談一番,在公用的洗水房與鄰居一起洗衣服、床上用品,又可互相幫助將衣物弄乾一些,小朋友在走廊嬉戲或是聯羣結隊到街上玩耍;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門口煮飯。

在約一百呎的房間熱熱鬧鬧住著一家四、五、六、七人;夏天的晚上手搖著扇睡覺或在門前席地而睡。電風扇、收音機都是富裕人家的物品。

年屆十二歲的女孩跟著母親當女工,不願意讀書的男孩去當學徒每天賺取八元、五塊的薪金。

二零一零年,年屆六十的嬸嬸、叔叔們喜歡懷舊嗎?要回到這些集體回憶的年代嗎?

保留這些回憶才知道活在今天…………。





2010年4月4日 星期日

智在你





【明報專訊】對於專業工程師而言,戶外維修並不困難,若工程在南極野外進行,情况就不大相同。包括兩名港人在內的5人工程師隊伍,上月前往南極威克島,幫助美國一志願團體修理風力發電站,因島上全無店舖,隊員須攜帶200公斤零件隨行,工程期間有儀器「燒fuse」,情急下,隊員以止痛藥包裝內的錫紙當作保險絲,在惡劣天氣下成功以5日時間修好發電站。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401/4/hbfw.html

`````````````````````````````````````````````````````````````````````````````````


豐饒的社會使我們遺忘身邊有很多可用的東西,在物資短缺的環境才能考驗個人的智慧和應變的能力。沒有電動牙刷和牙刷的早上怎麼辦?

伸出你的手指 — 它不就是最原始的牙刷嗎?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愛與寵



在驗毒聲中一則令人感動的新聞,獨力養兒的母親舉報兒子藏毒,確實這是作為親人的一個最困難的決定。這位母親的抉擇表現了她對孩子的偉大母愛,因為愛才糾正他的過錯,讓孩子重歸正途。愛與寵只相差在一念間。

~~~~~~~~~~~~~~~~~~~~~~~~~~~~~~~~~~~~~~~~~~~~~~~~~~~~~~

【明報專訊】自幼喪父的17歲青年半夜將價值8萬元的K仔及可卡因 帶回家打算自用及轉售,母親發現後因深知毒品的禍害,兩難下大義滅親報警舉報兒子,兒子昨在高院承認販毒罪,求情時表示沒有怪責母親。

被告父親於他3歲時因病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母親亦有為兒子撰寫求情信,透露當發現家中的毒品時,確是處於兩難局面,一方面深知毒品一旦流出市面會造成禍害,另一方面很愛護兒子,最終她決定舉報兒子,幸好兒子沒有怪責她,她希望法官能給予兒子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坐犯人欄的被告一直拭淚。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30/4/ha4g.html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蹲下



近年自遊行來港的內地遊客仍保留著蹲下來的文化。「蹲下」叫我想起多年前和現在聽過有些批評中國內地人這樣的行為,就讓我來試試解說一下,看看是否有理。

「蹲下」是我們在內地常見的,在車站、商店門前、排隊的人、很多的地方都有這情況,在外國的地方是較少見到,有不少人批評這種行為不雅、有損市容,其原因先要了解中國內地景況,如果你是參加旅行團走遍大江南北,就不會明白箇中情況,若是以往曾經背起背包走過中國一些地方的人就會了解。

我出生在廣東省偏遠村落,在少年時回鄉生活了一陣子,見到一些貧戶家中椅子不多,每天下田休息時只可蹲下在田的一邊;上山砍柴要走上好一段路,來來回回最少要用上一句鐘。由村莊到鄉鎮去,每每也要走一句鐘的路,不停的走一句鐘已經雙腳疲倦;要去別的地方就要到公共汽車站,車站設在鄉鎮,而公車時間表只供參考並不準時到達,走了一句鐘的路還要等公車到站,雙腳實在累得很,站內可供等候的座位少,等候的人多;買到的是站票怎麼辦?「蹲下」就是他們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法。

當年的公車都是一些舊汽車,途經的分站總堆滿乘客,乘客全部攜帶大包小包的行李,汽車車頂設置的行李架堆滿一大堆行李,車廂內也擠滿人,可以擠上車的就拼命擠,上不去的可要等下一班。下一班車大概要等上兩、三個小時又或是明天,他們怎能不蹲下休息啊?這樣一來人和汽車都消化不了,汽車超出載重量,途中隨時會發生意外或汽車損毀,他們蹲下等待的時間就更長,以往的通訊並不發達,他們根本可以做的…只有在車站內外蹲下。

就以上情況引出蹲下的習慣,內地的人口多,過去的經濟環境不好,就算到今天有些地方仍然是生活艱苦,地方偏遠的交通依然不便,通訊也未盡完善,你會理解他們「蹲下」背後的苦處嗎?某次有一個發現…那天因工作關係跑來跑去雙腳很疲累,剛好有坐在椅子上的同事跟我說話,我蹲下來聆聽。當我站起來的時候感覺小腿的疲勞竟然舒緩了。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日本






我們喜歡到日本旅行,喜愛看日劇、動漫、聽日本歌曲、學日文、愛吃壽司魚生、和牛;使用日本品牌的手提電話、隨身視聽產品、攝錄器材、各種家電;交通工具、日常生活上各式各樣的物品。

我們在欣賞日本的文化和享用物品之餘可別忘了歷史。以下是今天看到的新聞令我有以上的聯想。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28/4/h8oj.html

日年輕導演 尋找南京大屠殺封存記憶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大聲就是民意



今天看到一段報章報導「讀者來函--王小姐﹕誰叫得大聲就是民意?」。相信像王小姐一樣靠自己努力工作和節儉去改善自己生活的人,都會感到不公平。

現在大多數的人生活模式是從來不去計算收入與消費的比例是否可以負擔,看到喜愛的物品立即買下;月結單來的時候才知道入不敷支。拍拖時吃、喝、玩、樂,借錢辦婚禮,那有積蓄來買樓和供樓呢?

「達成理想,本就該是自己的責任,從何時起,這變成了政府的責任呢?」〔節錄王小姐寫的一小段〕

---------------------------------------------------------------------------------

王小姐﹕誰叫得大聲就是民意?

本人從小一家四口住在公屋,好不容易才於去年儲夠錢,買了一間160萬、400多呎的單位,每月一個人供樓,我的常餐就是粢飯豆漿,因這常餐便宜。以前香港人為了買樓或投資儲第一桶金,都會一人兼多職,儲多點錢,實現理想。

現在買不到樓的,不好好工作,整天出來示威叫口號。如果我們的政府又「順應民意」,復建居屋,多賣居屋,導致小小的蝸居變成了負資產,對我們這群努力不懈、達成理想的又公平嗎?那倒不如我們也不努力工作,上街示威去大叫口號好了。

我從來也沒有發表過什麼意見,只覺得人是該適應環境……找到工作,達成理想,本就該是自己的責任,從何時起,這變成了政府的責任呢?

自己要知道方向懂得變通!自小住公屋,沒機會出國讀書,又想試試外國生活的體驗,又要養家,還不是自己把握機會,找到海外的工作去達成心願!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23/4/h5q5.html





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看一看、比一比



每當看到青少年遇到挫折作出自殺的行為的新聞,總有些傷感,為他們的親友感到難過。

今天看到的文章講述八仙嶺大火倖存者張潤衡的一些片段。希望青少年看一看,比較一下你的困難有多少。


~~~~~~~~~~~~~~~~~~~~~~~~~~~~~~~~~~~~~~~~~~~~~~~~~~~~~~~~~~~~~~~~~~~~~~~~


大火後張潤衡身體嚴重燒傷,經歷百多次痛苦的手術和治療。

出院前母親提醒他:「你是否想一輩子都被人喚作廢物?出去後你可以建立你的價值,但如果你不努力實現目標和夢想,就會繼續痛苦的人生。」因為母親一番肺腑之言,張潤衡決定努力做人。

在美國攻讀心理學期間,張潤衡在校園廁所看到一條充滿「哲學」的問題:「大解後才發現沒紙巾,怎麼辦?」其中一個回答令他印象深刻:「Be a man, use your hand !」他以此比喻逆境:「大解後沒紙巾而慌張的原因,是因為走不出這個廁所。在逆境中若不想辦法解決,就如困在框框裏跳不出去。」他鼓勵青年人:「用你的手,去解決逆境和困難,走向人生的道路。你們和我一樣可以了不起!」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0322/4/h51e.html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愛 – 老師


(一)

我求學的時候,那個年代大多的老師對學生都嚴格、很有威嚴;雖然已經是很久的事情,仍然歷歷在目。小學二年級的班主任是姓陳,她每次上課的文具中都有一把長長的木間尺。每當同學們犯錯的時候,陳老師就用這木間尺打手板,若你機靈地在她打下時縮回手掌,你將受到更大的懲罰 – 扁扁的木尺像一把刀似的砍打手背。那一次頑皮的男同學受到了教訓,也令其他同學吃驚而鴉雀無聲,從此再沒有同學膽敢挑戰陳老師,都乖乖的上課。

年長後才明白陳老師嚴厲要求同學遵守規則和品格的操守是源於:疼愛學生、希冀學生走正路。

﹙寫於2010年3月7日﹚


----------------------------------------------------------------------------------------------------------

(二) 

小學畢業時年約十二歲,同學們都三五成群地自己去找中學﹙現在的小學生都由家長陪伴﹚。我開始成為中一生,我的班主任姓劉是教數學科的。起初見到她有點害怕,她上課的時候很嚴肅,小休的時間她經常和顏悅色跟我們聊天,了解同學們的困難、談天說地、我們一眾都喜歡她。

有調皮的男生滿以為跟老師熟稔,在上課的時候提問問題時刁難她,他並不是有不明白的難題,卻是他有別的計算方式,劉老師不但沒被他難到,直斥他發問問題的來意,並著他多利用他的小聰明幫助其他同學。由那天起老師更成了我們的偶象。

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們的影響是非常重要,尤其以中小學的人之初階段。

 ﹙寫於2010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