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 星期六

漫步大自然﹙九﹚蝴蝶篇之環蝶 Amathsiinae 和眼蝶 Satyrinae

鳳眼方環蝶 Discophora sondaica (Common Duffer)  

雄蝶深褐色,上翅面斑點有些像藍點紫班蝶,翅形不同。下翅底分界線邊有兩顆圓眼,雌蝶色澤淺圓眼模糊。



妹妹與友人在公園開餐,這一隻方環蝶似是肉食者,由最初停在桌上轉停在腸仔上。


翠袖鋸眼蝶 Elymnias hypermnestra (Common Plamfly) 

上翅面翅尖斑點紫色,下翅面邊緣中有小白點,雌蝶的斑點眼比較雄蝶清晰。




鉤翅眼蛺蝶 Jononia iphita (Chocolate Pansy) 

鱗翅形狀、與波紋眼蛺蝶和翠藍眼蛺蝶、美眼、蛇眼蛺蝶頗相似,翅面的眼睛細小清晰,翅底的眼睛比較模糊。




美眼蛺蝶 Junonia almana (Peacock Pansy) 

首次看見美眼蛺蝶是妹妹傳來的相片,亞煩有幸在郊野遇上卻是一隻受輕傷的。下翅面的大眼睛正如名稱一樣美,翅底的斑紋與鉤翅眼蛺蝶很相似。


某天大妹在草叢拍攝到的美眼蛺蝶翅底有點不同,查看網上資料,美眼蛺蝶翅底斑紋會有高溫和低溫的變化。



波紋眼蛺蝶 Junonia atlites (Grey Pansy) 



面翅形狀和斑紋與鉤翅眼蛺蝶類近,眼睛圖案比較清晰易見,翅底沒有眼睛圖案只是深色波浪紋和一些斑點。



蛇眼蛺蝶 Junonia lemonias (Lemon Pansy) 

這一隻蛇眼蛺蝶是多年前在從烏蛟騰往荔枝窩途中遇上,在瞬間拿起小姨甥的相機拍下。

十多年後才再次看見它的影踪﹙妹妹在2021年拍攝的相片﹚。



翠藍眼蛺蝶 Junonia orithya (Blue Pansy) 

這一隻也是我在街道上撿回來奄奄一息的蝴蝶,到現在妹妹們還沒緣份跟它遇上。查閱資料才知道這一隻是雄蝶,當日沒仔細看看它的翅底圖案,假如不是寫這一篇,也不知道雌蝶的翅面的顏色和圖案跟蛇眼蛺蝶很相像。



曲紋黛眼蝶 Lethe chandica (Angled Red Forester) 

雄蝶翅膀表面黑褐色無斑紋,翅腹面顏色較淺,下翅有6枚明顯的眼紋,雌蝶前翅表面具白色斜帶,翅腹面的斜帶亦較雄蝶明顯。雄性色澤暗紅色 (雄),前後翅各有6枚眼紋,後翅的擬眼紋鑲黃色邊,近基部為褐色的斑紋。



白帶黛眼蝶 Lethe confusa (Banded Tree Brown) 


上翅中間位置有一條粗白色帶,邊緣有三枚眼睛,下翅面有六枚大小不一的眼睛,翅底淺褐色圖案比較清晰。



這一篇來到眼蝶部份,亞煩感到是難以清晰地辨別,請讀者發現錯誤時給亞煩留言。謝謝!

小眉眼蝶 Mycalesis mineus (Dark-brand Bush Brown) 

上翅面有一顆大眼睛,下翅眼睛細小似圓點與平頂眉眼相似,兩者翅底的眼睛有少許分別。春季型翅底的斑紋消失,留有小點。





平頂眉眼蝶 Mycalesis zonata (South China Bush Brown) 

與小眉眼蝶的分別明顯的是翅底眼睛的形狀大小和數量,平頂眉眼蝶上翅底的眼睛比較細小,下翅底的眼睛有六枚,小眉眼蝶是七枚。網上資料說平頂眉眼蝶都有春季夏季的斑紋變化。




矍眼蝶 Ypthima baldus (Common Five-ring) 

妹妹拍攝的這一隻矍眼蝶是歸屬為五環 (Common Five-ring),翅底顏色是褐色和灰白色相間紋,上翅底是一枚又大又圓的眼眼,下翅底邊緣總數有六隻眼睛,歸屬為五環?



在多個蝴蝶網站上查閱、細數翅面有 6 枚眼睛名為矍眼蝶 Ypthima baldus (Common Five-ring) 五環,翅底共有 7 枚眼睛,這是怎樣計算?Ypthima lisandra 黎桑 (Straight Five-ring) 也是五環,怎樣分辨?

在搜尋資料才知道矍眼蝶顏色和眼睛數量隨旱季和濕季變化,算是解答一些謎思。下圖憑著比較完好的部份可以看到眼睛和上圖的分別。




暮眼蝶 Melanitis leda (Common Evening Brown)


這張相片暗黑隱若看見翅底的眼睛數量分佈和翅形,亞煩比對網絡上的資料是暮眼蝶。



大妹妹拍攝的美眼蝶影片,看到美眼的全貌。

**圖片是亞煩的妺妹們拍攝。附上蝴蝶的名稱是網頁上的資料,單憑個人眼辨難免會有錯漏,基於上述原因,若是讀者發現有任何錯誤之處請留言指正。衷心謝謝!**



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行山苦與樂

亞煩第一次跟隨朋友往大自然走,是乘坐旅遊巴士出發的,行山隊伍浩浩蕩蕩的幾十人,走上幾個小時,到了終點旅遊巴士已經開出,我們拖著疲憊的腳步自行乘車回家,翌日整條腿痠軟痛楚延續幾天。




後來經常參加行山活動的另一位朋友相約,亞煩再一次跟行山隊出發,這一位朋友說走得慢也無需擔心,隊中有行山經驗豐富的叔叔義務走在隊伍最後,照顧走得慢的參加者,另外有些路線會以難度分組走,中途走的路線不同,最後會匯合到終點。




看山、看海、看村莊,回望走過的高山小徑,亞煩漸漸愛上了走在山野間。自此,假日有空立刻預約朋友同行,雖然每趟回家都是拖著疲累的雙腿,還有幾天痠痛的感覺。參與了一段日子後因為無法抽空,跟隨行山隊的活動停頓下來。








多年後重拾行山樂,這時走的是三、四小時的行程,是親友自組的小群組。眈天望地漫走﹙走在隊尾﹚的亞煩常常看見一些美麗的小花草匿生在路邊的草堆中,這些小花草經查看資訊才知道部份是可以入藥或含毒性的植物。





亞煩歷經以上兩種行山的模式,個人覺得…步走六個多小時的山路,似是為完成路程里數挑戰體能,難有心情輕鬆自在看看山水景色,欣賞大自然的生態。






回想有一回與幾個朋友起哄行山,由城門水塘起步到大埔,沒想到三、四小時的路程因兩個朋友第一次走山路感到疲累不斷地小休拖長了。

眼看已經接近下午四時,以她們步伐計算,下山後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那時天色開始灰暗,路更難走,必要讓她們知道要加把勁,此時有人提議我們像捉迷藏般匿藏起來嚇唬她們一下,正好她們在上山的路段,看不見我們的位置,現場山頭光秃處處只有一些小土堆和小樹叢,我們唯一躲藏的方法是躺的躺、蹲的蹲靜待她們到達。

她們步上山頭目睹眼前空無一人,即時脫口說道:「嘩!怎麼一個人也沒有啊?她們真的抛下我們不顧,有沒有人性呀?」隱身成功的我們聽到後齊聲哈哈大笑起來,說明情況後她們下山的腳步加快了,最終無驚無險地完成這一趟行程。

當時是起哄行山沒有充足粮水準備,也沒考慮各人體力和路程的情況,這一次的經驗後來也出現在我的一位年青的同事身上,那時候行山潮流興起,她被朋友邀約走蚺蛇尖路線向難度挑戰,這是她第一次行山,路線令她痠痛、疲憊不堪,回憶是「談苦色變」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