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信—愚人節



啊!太陽從山上滾下來了!

四月一日晚上看電視新聞報導才覺醒是愚人節,某瑞典家具公司聲稱開辦廉價航空公司,德國駐香港領事館也跟香港愛車的市民開了個玩笑。那天 Whatsapp 寂靜沒有響聲,慶幸沒有被愚弄,平常愛開玩笑的親朋不知道跑那裡去了,莫非確認現今天天都有愚人的訊息,恐怕作弄傷了情感?

想一想,在資訊發達的今天,愚人的事是常常發生的事情,最近收到的短片…某店舖售賣假米粉,米粉在片中像一條幼幼的塑膠帶慢慢地燃燒,我家群組立刻熱烈地討論,相互檢視家中存貨,有人立刻拿了米粉做試驗,最後的結論…除了米粉,家裡有那些物品不可以燃燒的。一些輾轉相傳的訊息如假鈔、假銀行信件、假雞蛋和塑膠米等,相距一段日子後又再互相傳送,大家都信以為真,立刻發放到群組去,在沒有留心細看和求證下相傳,這也顯示了坊間的訊息速食。

亞煩就是速食文化一族,每天上班時是一目十行匆匆地看新聞報導,時而自覺可笑看錯了字須重看一遍,還幸有一點兒思想邏輯尋找答案,喜歡把問題跟身旁的親友討論,才不至愚不可及。

二零一一年的立法會議員選舉和一二年的特首選舉,從各樣的爭論中我開始學會了思索和看多方的訊息,佔領行動時候一些視頻的短片引起了很多的評論,好奇心的驅動下重複地看,向親友詢問上載影片的時間先後次序如何分辨?次序的先後成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在這三、五年間的訊息洗禮,基於我是個速食文化者明白片面理解的後果,我感慨…假若傳媒機構對事件只作初步偏向的報導,接收訊息的人是文化速食者,對事情不作深究,欠缺完整的資訊,影響了個人對人對事的思維。

我對於近年問卷調查的結論普及性經常存有疑問,過往接過問卷調查電話,問題可供選擇的答案似是已有設定方向,而且問卷是由撥打的一方填寫,真確性要看作為問卷調查人員的操守,由此再接到這類電話我是必然地拒絕。


報章媒體標題為吸引讀者閱讀的興趣,每用上吸引眼球和耳朵的字眼,公報問卷調查結果的時候只著意參與問卷調查人數的百份比率,淡化了參與調查人數是佔全香港市民人數的百份比率,對沒有細看和留意的讀者,信…是否被愚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