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五約了朋友在中環拿取東西,正值下班時間,由九龍到中環的地鐵車廂裡人比較多,十分鐘的廻轉,車站內只看到人頭湧湧,多個連接到月台的電梯口都充塞著人潮,那種感覺就好像演唱會剛剛結束,觀眾湧出場館的模樣,當下心忖:「以往每天在這裡下班的時候,只有列車出了問題才會有這樣的場面。」,再看看,人潮正在蠕動,我趕快跟上人潮流動到月台去,邊走邊張望那一節車廂有空間讓我容身,在此同時腦海裡不停地尋找答案 “ 現在中環的白領都可以準時放工 ”、” 有大型活動 ”、“ 嗯!今天星期五…莫非都是約了人到尖沙咀看聖誕燈飾? ”。
踏進十二月,大小的商舖都開始為櫥窗佈置上聖誕裝飾,當中也夾雜著不少減價的宣傳訊息。國內自從改革開放後,近年國內同胞不論是否教徒,也樂在這聖誕節的外國節日氣氛中,購買禮物,香港當然會是一個熱門的購物地點。近年節日氣氛在香港是越來越盛,除了教會和商舖外,不少公司都會在聖誕節期間辦一些員工聯歡活動、還設有抽獎;部份小型公司的老闆也會訂購外買的聖誕大餐與員工共享;有些人自掏腰包與同事或朋友,聚餐之餘更來一個交換禮物,增添一些節日的歡樂氣氛。
那年在聖誕節來臨前的一個下午,我正與一位同事談到買些甚麼作為交換禮物的當兒,另一位同事提議攪攪新意思,她說:「每年我們收到的和交換的禮物也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或是合用的,倒不如今年我們先抽出同事的名字,再想想為他﹙她﹚買一份合適的禮物,整個過程由抽出名字到完成交換禮物都不能讓對方知道。」,眾人對建議都鼓掌讚好。「對!這是對同事的一種心思,禮物是否同事喜愛的物品,也表現我們同事之間了解的程度。」,「禮物可別隨便購買,小心選擇啊!如果收到的是牙膏等清潔用品,這表示……哈哈!哈!」,「誰也不能透露想要些甚麼東西,否則會失去意義。」,就著“心思””這兩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起來,「這禮物的意義是在於一個互相了解啊!」。
這趟的交換禮物,我收到一份非常合用的禮物。人事變遷,時日飛逝,雖然到了今天我仍未知悉這禮物是誰為我選的,但這一份包含心思的禮物卻成了我每年在這節日裡美好的回憶。
一般的市民對節日越來越注重,購物商場亦相應地營造出更濃的節日氣氛,四周掛滿聖誔裝飾、店舖內外都是些面上帶著笑容忙著購買禮物的人,對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父母來說,節日的氣氛越濃心裡的壓力也越大,看著別人的小朋友在櫥窗前、店鋪內興高采烈地選擇聖誕禮物,他們在聖誕節能為孩子送上些甚麼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