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旅遊總有一些零錢帶回來,餘下的硬幣是無法兌換,只能存起來。現在進入了數碼年代,以後各國的貨幣中還有實體的硬幣嗎?硬幣鑄造的工作和有關項目會否消失於未來?
小時候有幾位親戚是遠航貨輪的船員,回港見面時總會帶上一些手信給我家的長輩,忘記了是否從那個時候開始,亞煩收集了一些外國的硬幣零錢,當年只是堆放在盒子裡,後來收到了一本收藏銀幣的活頁簿;現在回想…為什麽他們會把硬幣送給我?已經全無記憶,猜想是問了一些關於外國的問題吧!
當年並不認識這些硬幣是屬那一個國家,硬幣放進了活頁就算完結了一件事情。過去曾經拿出來看看,按照硬幣的英文字詞在字典查找,搜尋幾個已經需要很多時間,又擱在一邊。亞煩學習電腦進入互聯網年代,也曾嘗試找尋,直到現在終於在網絡上找到一些貨幣資料的網頁。讀了硬幣的資訊才醒悟它不單是日常生活付費和購物的貨幣,還在說一個地方的歷史。
亞煩手上的南非、澳洲、馬來西亞的硬幣圖案中有鑄上英國的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頭像,跟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鑄造的硬幣一樣,顯示這些地方曾是英屬殖民地或租借地的歷史。
亞煩在維基資料庫粗略讀了一些硬幣所屬國家的資料,有感很多弱少國家的人民,都曾有一些悲痛的遭遇。
在大航海年代,沿海的地方大多數被歐洲的探險家和商人船隊發現後,由於地域是貿易海路必經之地,可以為遠航提供補給和作為中途站,以及發現當地的豐富資源等等利益原因,經歷政權爭奪、內外戰爭、分裂,輾轉成為了歐洲多國的殖民地,最後組織聯邦政府或獨立成國。